至2025年,欧洲销售的中国制造汽车将有望达到80万台。这些数字不是废话,而是全球咨询公司普华永道预测的,他们补充道:“其中大部分是纯电动汽车(bev)。”
普华永道的预测当然是有根据的。今年1-9月,中国向欧洲出口的新能源汽车(bev phev)占总量的46.8%。同期,特斯拉giga上海生产的16.5万辆新车中,也有相当一部分销往欧洲。
再加上,当下包括领克、名爵、爱驰、长城、比亚迪、蔚来等不少中国汽车品牌都把进军欧洲市场写在了品牌发展的日程表上。不难预见,随着汽车电动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中国输出到欧洲的汽车数量将会持续增长。面对来势汹汹的中国电动车,欧洲汽车业坐不住了。近日,德国berylls战略顾问公司对中国车企在德国的发展前景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
那么,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销售商,德国消费者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是什么态度呢?
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中国汽车品牌进入德国仍有诸多困难。
首先,德国汽车用户有很强的品牌忠诚度。目前这些来自中国的新品牌,无论是品牌本身还是宣传,都还没有在欧洲市场建立起一定的品牌号召力,所以很难吸引甚至说服那些在德国选择奥迪、宝马或者奔驰的用户。
可能有人要反驳了:品牌不够,价格来凑啊!卖便宜点不就行了吗?可惜这些从中国进口到欧洲的电动车并不便宜。同时进入挪威和德国市场的蔚来和比亚迪可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挪威,蔚来es8含税价格为54.89-63.89万克朗(约合人民币38-44.4万元),比亚迪唐ev价格为59.99万克朗(约合人民币41.6万元)。
在德国,蔚来将率先布局et7、el7、et5三款车型,起售价分别为81900欧元(约人民币61万元)、85900欧元(约人民币63万元)和61900欧元(约人民币45.4万元)。比亚迪唐ev的预售价为7.2万欧元(约人民币51万元)。相比之下,奥迪q8 e-tron在德国的起步价仅为7.44万欧元,而宝马ix的起步价为7.73万欧元。在汽车工业领域相对更强势的欧美市场,亚洲汽车品牌基本靠走性价比路线以站稳脚跟。但目前看来,“性价比更高”似乎并不足以成为欧洲消费者选择这些中国品牌电动车的主要原因。别说中国品牌电动车被本土的bba定价更高,即使价格接近,忠诚的欧洲用户大概率还是更倾向于选择bba。再者,德国人,或者全欧洲的人,对情报不感兴趣。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一份智能手机成瘾清单。结果显示,中国第一,而德国人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度最低。此外,许多欧洲国家也出现在名单的底部。连对天天用着的手机的智能化要求都不高,用脚趾头想都能知道,欧洲人对本就不常用的车机系统的智能化要求可以有多低。向对智能不感兴趣的欧洲人推销以智能为亮点的中国电动车,无异于向和尚卖梳子。然而,即使中国产电动车能够全方位迎合欧洲用户的喜好,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仍然是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欧洲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据acea统计,今年前三季度,bev和phev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0.6%和8.6%,还没有hev的市场份额(22.8%)高。
在欧洲,新能源车市场,尤其是中国品牌进军欧洲时集中瞄准的纯电动车市场,其实并不算大,增速也远不如中国。当然,有危险就有机会。调查结果也透露了可以让中国车企看到曙光的信息。例如,在1000名受访者中,45%的人认为“中国车企可以在德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并与德国市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在这项调查的一项调查中,在60名受访者中,超过65%的受访者实际上表示他们曾经驾驶过中国品牌的汽车。这表明欧洲人对中国汽车非常感兴趣。
又比如,调查中,有25%的高端车用户表示“正在考虑购买比亚迪、蔚来或其他中国品牌的车”,但前提还是这些车要在性价比方面有优势。但汽车电动化确实给了中国汽车品牌更多进入欧洲市场的机会,也比燃油车时代更有底气和信心。但是,如前所述,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潜力还不得而知。毕竟欧洲很多国家对电动车的补贴都在逐渐下降。众多中国汽车品牌同时向欧洲市场发起攻势,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终有人欢喜有人忧。
在这里,我们也不妨大胆预测一下,谁最有可能笑到最后?从现阶段进入欧洲的中国汽车品牌来看,个人比较看好雷克萨斯和比亚迪。众所周知,柯灵背靠吉利,技术上有沃尔沃加持,而早在2018年,柯灵就高调宣布要进军欧洲市场。从品牌建立到技术细节,无疑更容易得到欧洲消费者的认可。这一优势将延续到2023年进入欧洲的极氪品牌。
比亚迪虽然是“纯种”中国制造,在消费观念较固化的欧洲市场可能仍被列为“外来物种”。但比亚迪e6以及纯电大巴却是早早就曾到欧洲“试水”,比亚迪的名字早已写入了欧洲人民的认知中。再者,近年来比亚迪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正式进军日本市场,都在国际上获得了强大的存在感,欧洲用户对比亚迪品牌的信心自然会进一步增强。而且,比亚迪前些年还将曾任职于奥迪的艾格、曾服务于奔驰的汉斯收入麾下,再加上先天的成本控制优势,想要造一台能迎合欧洲市场的电动车自然不是什么难事。我知道可能有人会提到 mg 。虽然现在的名爵品牌在国内消费者的认知中与中国本土品牌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名爵品牌在欧洲人心中还是有一席之地的,所以还是有一定的欧洲市场基础的。
此外,早些年,mg3、名爵zs和名爵hs返销欧洲。近年来,名爵借助新能源汽车矩阵向欧洲市场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势。名爵不仅靠情怀,名爵也用产品在欧洲大陆刷存在感。
而且,名爵的新能源车在欧洲ncap的评级整体比燃油车更高,也让用户选购时更有信心。不过,名爵在欧洲发展前景依然不如前面提到的“第一梯队”,主要的原因除了技术断层外,名爵的车在中国卖得也并不好,无法形成足以与领克/极氪、比亚迪们抗衡的成本优势。在欧洲先后推出欧拉funky cat(欧拉好猫)、wey coffee 01(摩卡phev)、coffee 02(拿铁phev)的长城汽车,在某种程度上与mg的情况类似。其产品不错,但国内产品吸引力不高,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我最不看好的是进军欧洲的中国新势力品牌。这里说的新势力是指之前没有造车经验的新品牌,比如爱知、蔚来。主流厂商新成立的品牌不包括在内。这些新生力量在欧洲市场没有品牌认知度,也没有规模/成本优势。现在他们在国内都有危险,更别说出国跟着pk了。
回顾过去,从来不存在一个汽车品牌在本土市场卖不好,却能在海外市场卖得好的,在新势力品牌上也不会有例外。(文|谢子珺)